感覺時間不夠用,天天忙忙忙卻沒有成就?學習良好的時間管理并讓其成為習慣,就能逐漸改變這種狀態(tài)。
那么怎樣提高自己的時間管理水平呢?
首先,收集記錄,釋放大腦內存。把大腦里所有要做的事情記錄下來,這樣你的大腦才能放心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要做的事上。
其次,決定處理方式。有個著名的4D原則,第一個“D”是Do(做),通常是只有你自己才能完成的事,要么特別重要,要么非你不可;第二個"D"是defer(推遲)就是還需要醞釀或暫時沒時間去處理的,先把它放到“待處理”; 第三個“D”是Delegate(委托),可以委托給別人去做的事,尤其是可以委托給下屬的就不要自己做;第四個“D”是Delete(刪除),對于不重要的事情,我們應該立即把它刪掉。
然后,按重要性排序。對上一步已經(jīng)決定為“Do”的事,按重要性排序。A類為最重要,影響重大;B類為重要,但影響或后果不那么大;C類為最好要做,但不做也沒啥后果。什么是重要的事,最直接的標準,以是否對自己的人生長遠目標有益,且益處最大為準。在工作方面,建議和上司討論,以明確自己工作內容的重要性排序,也就是在上司眼中最需要你達成的是什么,以上司對你的期望為重要性排序基準。
接著,把按上一步排好序后的清單做進一步分類。
第一種,它跟時間有密切關系,特定時間你要做的事情。不能改或改了要付出很大的代價。這種事情用日程來管理,就我們用日歷,蘋果的日歷、安卓的日歷或者紙質的日歷都可以來管理這類的事件。比如說:出差,開會等。這種事情不能安排得多,如果安排得多,就不能適應變化,所以一定要少而精。
第二種,在deadline前完成就可以,對具體時間要求并不高的事情,可以給它標注一個截止的時間。
第三種,彈性更大,沒有時間的要求,完成就行。
同時,我們把清單再按情境拆分。情境就是這類事情要什么條件下能做。比如:打電話算一種情境,辦公室算一種情境,電腦上完成算一種情境,堵車時也是一種情境。這樣,一有空檔就把清單拿出來,馬上就知道怎樣有效利用這段時間最有效。舉個例子:我們在堵車的時候,時間很多,空間狹窄,精力不高,這時可以做些不很重要的,相對比較簡單的事。可以打開清單看一看,比如調出要打的電話清單來撥打,聽聽冥想音樂,聽演講等等。
再來說說執(zhí)行。前面說到特定時間的任務我們放在日程,除此之外,重要的事情也可以放在日程管理。首先要保證日程表上的事情被完成。然后才著手,按重要性排序做其他的事情。如果任務比較復雜,我們就需要把它升級成為“項目”來統(tǒng)籌執(zhí)行,將其分解成N個下一步行動,也就是N個小任務,把分解后的那N個任務放到我們的清單中管理,這些小任務完成了,項目也就完成了。值得強調的是,執(zhí)行的關鍵是總是先處理最重要的事,即使這件事很難,也要最先處理,直到處理完畢才開始下一個任務。許多人是由易到難,先把容易的各項小任務處理完,把難的放到最后,這是不科學的,首先應該把精力最旺盛的時間用來處理最重要,難度大的任務, 再者,小任務通常并不那么重要,即使全部完成其影響也不如那個未完成的難的任務。Brian Tracy的Eat that frog一書里面把任務比喻成青蛙,也明確了先吃那只最大,最丑的青蛙,也就是最重要最難的任務。執(zhí)行的過程中,保持專注是提高效率的關鍵,推薦番茄鐘工作法,每專注工作25分鐘,休息5分鐘。
另外,不斷學習,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。完成任務所需的能力提高了,自然會縮短完成任務所需的時間,提升效率。所以記得安排出時間給自己充電學習。
時間管理不僅是一個體系,一種理念,更離不開實踐。堅持踐行上述的方法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自己對時間更有掌控感,每完成一個重要的任務都會帶給你愉悅和滿足,自信也隨之不斷增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