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播劇《小歡喜》在前兩天迎來了大結局,劇中的幾位小主角分別考入了自己理想的學校,得償所愿,迎來了自己的小歡喜。
有人說這部劇的人設太不接地氣,幾個孩子都成長在優(yōu)越的家庭環(huán)境,離現(xiàn)實太遠,但看看三組家庭在孩子高三一年里“一人高考,全家備戰(zhàn)”的戰(zhàn)斗模式,本質上和所有的中庭如出一轍。
讓孩子考上大學,考上好大學,堅信考上好大學就一定會有好出路,這簡直是全體中國父母的心聲,而父母或小心翼翼或高壓焦躁的模樣,又是每個高三學生都曾經背負過的壓力。一部《小歡喜》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和回憶,也難怪能在豆瓣得到8.3的高分。
高考是人生中的一個關鍵轉折,但高考卻并不是人生的全部,片中三組家庭因為高考引發(fā)的親子關系的摩擦,其實映射了許多家庭和個人之間職業(yè)規(guī)劃和學業(yè)規(guī)劃的問題,值得思考。
01
甘愿付出又唯分數(shù)論
海清飾演的媽媽童文潔,面對學渣兒子方一凡總是滿臉的恨鐵不成鋼,每每訓起孩子,脫口而出的都是屏幕前我們都或多或少聽過的“金句”。
“他不是我兒子,他是我祖宗!”
“你不要叫我媽!我不是你媽!”
面對孩子高三了倒數(shù)第一的成績,每天著急上火不說,氣急了有時還忍不住要動手,要不是有著丈夫方圓夾在母子兩人中間和稀泥,少不了一番的雞飛狗跳。
在童文潔的眼里,能考700多分的懂事努力的林磊兒才是優(yōu)秀的模板,但是她一心的付出又讓所有人看在眼里,為了幫孩子備戰(zhàn)高考,“脫十層皮”也在所不惜,事業(yè)上也從一個風風火火的女強人,淪落成了一個助理。
事實上,大多數(shù)中長應該都有類似的心理,一門心思撲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龍,但是他們對于“成龍”的標準是單一的分數(shù)論,只有成績足夠優(yōu)秀,考上好學校,孩子的學業(yè)、甚至未來的職業(yè),都按照自己的預期發(fā)展才是最好的。
單憑成績真的可以定義一個孩子的優(yōu)秀嗎?高考沒有考上985、211一定是失敗嗎?其實從職業(yè)規(guī)劃的角度來看,對方一凡這類的孩子,因材施教,幫助孩子找到內心真正認定的東西,從而報考合適的專業(yè)、學校,遠比高分上名校小更重要。
看上去很叛逆實則性格仗義樂觀有熱情的方一凡,雖然成績差,但是他有自己的愛好,一心沉迷在自己的攝影興趣里,如果不只看學習,他比起出門都能走丟的林磊兒,反而有更加成熟的一面。
最后參加藝考,進入南藝,往藝術類專業(yè)發(fā)展,不僅讓他得償所愿,從職業(yè)規(guī)劃的發(fā)展視角來看,這其實才是發(fā)揮他的天賦和興趣的一條更適合的道路。
02
高壓虎媽,自己的意愿大過天
陶虹飾演的宋倩是一個離異的單親媽媽,女兒喬英子身上從小就背負了她深厚的期望。相比童文潔,她才是真的讓人感到有些窒息的高壓虎媽。
為了能讓女兒喬英子考上清華、北大,她從生活到學習,樣樣都不敢懈怠。為了提高孩子的免疫力,她給女兒燉海參燕窩,麻辣燙火鍋等垃圾食品統(tǒng)統(tǒng)拉黑,每天都還逼她喝“提神醒腦”的中藥湯;
為了全方位的關注女兒的學習情況,她把英子臥室連著客廳的墻壁打通,換成隔音玻璃,無論從家里什么角度都能看到屋內的動態(tài),百葉窗簾還裝在外面,方便她隨時開關;
為了不讓女兒在學業(yè)分心,沒收女兒的樂高,禁止女兒進入天文館,各種小愛好在這一年都要為高考讓路。
喬英子多年來也一直不辜負母親的期待,一直以來都是成績優(yōu)秀的學霸,但是這種360度全方位的愛,也讓她明明有心事卻不敢說,有想法卻不能表露,這個人前活潑愛笑的學霸,也會不堪壓力,連續(xù)34天失眠,抑郁甚至跳河。
《無聲告白》中說,“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,找到真正的自己?!边@句話放在喬英子身上格外的合適。
其實這樣的案例絕對不是個案,在知乎向陽君看到過不少類似的案例,印象最深的,是遵循父母的意愿出國留學學習金融,但是因為完全沒有興趣加上異國的環(huán)境導致了嚴重的抑郁,最終回國接受治療,去學習了自己真正感興趣的藝術類專業(yè),才慢慢好轉。
很多家長習慣于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,就像養(yǎng)一顆盆栽,一心想修剪成自己的喜歡的樣子,卻違背了自然生長的規(guī)律,更何況孩子也不是盆栽,他們有自己的興趣性格價值觀,尊重孩子的個性,在這個基礎上幫助他們做好職業(yè)規(guī)劃,才是對他們未來負責。
03
尊重引導孩子,鼓勵孩子的興趣
季楊楊的母親劉靜,應該是所有觀眾最喜愛的一位母親了。她對自己孩子充滿耐心,也愿意聆聽喬英子的心事,甚至和她成為了忘年交。
她知道兒子學習成績差,但是從未強迫孩子學自己不愿意的東西。她也特別尊重孩子的興趣和理想,會用方法正確的引導孩子自己思考自己的未來和學業(yè)、職業(yè)規(guī)劃。
表面上桀驁不遜的季楊楊,一心想成為下一個韓寒,退學去開賽車,劉靜不會像童文潔和宋倩一樣呵斥孩子不務正業(yè),下面這段對話,就是她對孩子一次非常好的引導。
她問孩子:“你想過要考什么專業(yè)嗎?”
季楊楊回答:“沒想過,要是實在考不上,就去舅舅那里打個工?!?
劉靜說:“媽媽知道,你喜歡開車,想當賽車手。既然開車能給你帶來最大的快樂,爸爸媽媽希望你永遠都能享受到這種快樂。所以媽媽支持你,去追逐自己的夢想。
可是,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知識的。你看舅舅哪兒呢?他做的車輛研發(fā)啊、調校啊,那都得是工程師。都是在學校里踏踏實實學出來的,所以楊楊,高考這一關呢,你必須得過?!?
就像普通朋友談心一樣的對話,沒有火藥味,沒有劍拔弩張,只讓人感到濃濃的關懷。季楊楊最后選擇去一所舅舅推薦的汽車制造最好的慕尼黑大學留學,為將來做一個好的工程師和賽車手做準備,對于他來說,的確是最符合他興趣發(fā)展的職業(yè)規(guī)劃,這一切都離不開母親劉靜對他的引導和幫助。
如今《小歡喜》已經大結局,每個孩子在歷經高考都得償所愿,最終找到了自己的方向。但是每年千千萬的考生其實都在經歷著類似的問題,如今新高考的進一步落地,就是在慢慢從政策層面打破唯分數(shù)論看,更加注重每個孩子個性化發(fā)展的一種表現(xiàn),希望這部劇的熱播后,更多家長從中吸取經驗,也能幫助自己的孩子,在高考這場人生戰(zhàn)役里找到自己的小歡喜。
相關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