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兩天,大家討論得最多的就是華為的“天才少年”項目,這是華為創(chuàng)始人任正非發(fā)起的一個高薪高能人才計劃,旨在吸引更多頂尖青年人才加入華為。
“天才少年”項目的最高一檔年薪為201萬,目前全球僅有4人拿到,就算次一檔的也都是年薪超百萬,今年入選的有4名博士畢業(yè)生,一出校門就能拿到很多人一輩子拿不到的年薪,確實讓人羨慕。
帶著好奇,向陽君也從一些公開資料中了解了其中兩人的經(jīng)歷,終于看了其中兩個人的經(jīng)歷,我終于知道天才為什么可以成為天才。
01
首先是規(guī)劃,一定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。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(jié),今年拿到最高一檔201萬年薪的張霽,是4個最高級別年薪成員中唯一一個沒有標注本科學校的。
公開的資料顯示,張霽本科畢業(yè)于武漢理工學院,是一所三本院校,本科雙非院??恐约阂宦纷x研,博士考上了華科大,畢業(yè)的起點甚至超過很多清北學生,他這一路完全按著自己大一時候的規(guī)劃在走。
考研讀博是他在大一就定下的目標,圍繞這個目標,他很快制定了自己大學四年的規(guī)劃,并且一絲不茍地執(zhí)行。
大學階段,他就是老師、同學眼中的學霸,每次上課雷打不動坐在第一排,空閑的時間除了運動和愛好,都會跑去讀書館自習,把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安排得非常有規(guī)律。
畢業(yè)后他先是進入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繼續(xù)攻讀碩士研究生,周圍很多同學的本科都是一流的學府,可謂高手林立,但張霽依舊保持著學霸的勢頭,還當選了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13屆學生會副主席。
張霽的座右銘是一句很多人都聽過的話“很多人比你還要努力,你有什么理由不上進”。他也確實一直在這么做。其實世界上哪有這么多天才,很多人從學霸到天才,都是千錘百煉之后的質(zhì)變。
在華科大讀博的階段,張霽完成了這樣的質(zhì)變。在科研上的成果可以說碩果累累。
博士期間,張霽以第一作者在ATC, DAC, ICPP, SIGMOD, VLDB, IEEE TPDS等會議和期刊上發(fā)表論文多篇。此外,在 2015 年至 2019 年騰訊公司的實習期間,張霽發(fā)表國內(nèi)、國際專利 7 篇,研究成果獲得騰訊公司2016、 2017 年度杰出貢獻獎, 2019 年度卓越運營獎。
在他身上,讓人非常非常深切的感受到,那些目標清晰且意志堅定的人,永遠知道自己要去哪兒,所以最終他們總能接近自己的目標。
而大多數(shù)人,既沒有目標,又沒有那份堅持的意志力,所以才成不了“天才”。
02
第二就是意志力和執(zhí)行力了。
張霽是一個典型的執(zhí)行力強的代表,巧的是,去年入選華為“天才計劃”的左鵬飛也是一樣的。
“哪里有天才?我是把別人打游戲時間都用在實驗室里了?!弊簌i飛曾表示,自己規(guī)劃的任務一定會按時完成,幾乎從未出現(xiàn)過拖延趕工的情況。
這讓向陽君想到了曾經(jīng)上過熱搜的清華學霸的一周作息時間表,表格上密密麻麻的安排了一整天的學習,生動詮釋了什么叫“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,只要愿意擠總還是有的?!?
上課之余,學霸們還不忘記聽CNN英語、復習微積分、高數(shù)、鍛煉身體,連每天的午睡時間被安排進去了,生活充實又高效。
學霸都喜歡這樣掌控自己的時間,喜歡高度自律下高效學習生活的感覺,這也是學霸能進化成天才的必經(jīng)之路。
拷貝他們的生活節(jié)奏和學習安排是沒有意義的,因為多數(shù)人還是喜歡短期的享樂。你當然可以選擇享受,別人也可以把你享受的時間用在學習,那看到別人的成功別酸就行了。
有多人心血來潮辦了健身卡,然后堅持不到一個月就放棄了?
有多少人在網(wǎng)盤里保存了各種課程、資料,卻從沒有打開過?
像這樣短期的計劃都很難去執(zhí)行,何況長久的堅持鉆研同一個專業(yè)領域呢?
有的天才只靠天賦,是老天賞飯吃,但能不能把飯碗端穩(wěn)了就值得商榷了,古時候就有仲永這樣的神童,小時了了大未必佳,也有江郎才盡的故事,年輕時才華橫溢美名遠揚,但逐漸退步才思枯竭,泯然眾人。
由此可見,如果沒有長期的磨練,沒有自律和執(zhí)行,天才也會變平庸。
也沒有人可以一步登天直接變“天才”,那就試試細化自己的小目標,從墊墊腳就能夠到的目標開始,讓自己動起來,讓計劃也動起來,就算成不了天才,也好過什么都不做。
03
第三就是不在意一時得失,不要害怕一時挫折。
張霽的博士生同學姚婷,也入選了今年華為的“天才少年”項目,以 156 萬元年薪加入華為。
面對網(wǎng)上的贊譽,她和張霽一樣,說自己只是個普通人而已。
她在接受采訪時,對成功的思考讓向陽君非常認同:
“我覺得一個人的成功是要看他創(chuàng)造了多少價值,并不是說我拿到了156萬年薪我就成功了。人生不是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。我現(xiàn)在即使被大多數(shù)人認為是巔峰,它也不一定就是一個巔峰。而我中考的時候2A4B的成績,它也不一定就是失敗。這種節(jié)點上的得失,都沒有什么價值。如果能夠真正創(chuàng)造出有價值的產(chǎn)品或科研成果那才是有價值的?!?
人生是很長的一段旅程,現(xiàn)在的一個個選擇放在一生的維度上不過就是一小個分叉口而已,不要只關注眼前的得失利弊,從自己規(guī)劃的角度出發(fā),站在更高的視角厘清自己發(fā)展的路徑,比什么都重要。
很多人糾結要不要跳槽,很多人糾結高薪還是興趣,規(guī)劃好了,認定自己的方向了,就不要被挫折困住,更堅定地往前走就好了。
向陽君突然想到了前段時間報考北大考古專業(yè)的留守女孩鐘同學,這個年紀的孩子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愿景非常難得,而且相對于高度市場化的熱門專業(yè),考古這樣非市場化的專業(yè),反而更容易找到對口的就業(yè)機會,比如級研究院所、博物館、文保機構之外以及數(shù)以百計的地方相關單位。
但是多少網(wǎng)友被熱門專業(yè)=好就業(yè),或者讀書好一定得賺大錢這樣的固定思維困住了?這一屆網(wǎng)友連自己都還沒管好,何必閑操心管起別人的夢想。
04
寫在最后:
成功之前選擇和努力從來不缺席,過程可能有挑戰(zhàn),有艱難,但收獲成功的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。
足夠優(yōu)秀的人從來不缺選擇,除了華為,張霽還拿到了騰訊、IBM、阿里巴巴、深信服、以及兩個初創(chuàng)公司的offer,其中最高的年薪超過360萬人民幣。
姚婷也是一樣的,當時的她更希望留在高校發(fā)展,所以并沒有選擇主動投簡歷,而是各個企業(yè)的HR聯(lián)系到她,才決定開始面試。然后她就收到了西部數(shù)據(jù)、華為、騰訊和阿里的offer。
這種選擇權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的人生,才是我們羨慕“天才少年”們的原因。所以,別光羨慕了,努力做對選擇,努力變得優(yōu)秀,才有讓人羨慕的資本。
圖片來自網(wǎng)絡